疫情後中國大陸抗爭事件
探討湖南新化反習宣傳事件及其反映的孤勇者抗議模式,分析其與國家社會關係的互動。
了解更多
分享文章
新化天橋事件背景
2024年7月30日,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城區一座天橋上出現反習反共政治宣傳標語,由青年方藝融懸掛。此事件與2022年北京「四通橋事件」高度相似,反映當前大陸社會中隱藏的政治反對力量,正透過新興的孤勇式抗議作為,表達反對理念與抗爭訴求。孤勇式抗議行動的發展,一方面是當前大陸國家社會關係的產物,另一方面也為理解大陸社會力量的發展方向提供線索。
1
2022年10月
北京四通橋事件發生
2
2024年7月30日
湖南新化天橋事件發生
3
未來
孤勇者抗議模式可能持續發展
四通橋事件回顧
「四通橋事件」是近年來大陸政治反動行動的典型案例,也是當前大陸「孤勇者抗議」模式的濫觴。彭立發在四通橋上懸掛反共政治標語,內容包括「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領袖要選票,不要謊言要尊嚴,不做奴才做公民」。此事件引起大陸社會關注後,大陸網民藉由傳播陳奕迅的歌曲「孤勇者」向彭立發致敬,海外媒體也多以「孤勇者」做為彭立發的代稱。
政治訴求
反對動態清零政策,要求政治改革
影響力
引發社會關注,啟發後續抗議行動
象徵意義
孤勇者抗議模式的開端
孤勇者抗議的模仿效應
「四通橋事件」後,多起模仿行動陸續出現。如2022年底山東民眾柴松在濟南市區廣場建築上用投影設備打出反共標語,並表示受到彭立發精神啟發。另外,許多地方公共廁所出現「反獨裁、反核酸」、「要自由、要選票、要尊嚴」等訴求雷同的塗鴉標語。「新化天橋事件」中,方藝融懸掛的政治標語內容與「四通橋事件」幾乎完全相同,僅將第一句改為「不要特權要平等」,並使用擴音器播放類似訴求,呈現明顯的模仿效應。
1
四通橋事件
原始抗議模式
2
投影抗議
技術創新
3
塗鴉標語
低風險擴散
4
新化天橋事件
高度模仿
孤勇者抗議的局限性
孤勇者抗議行動在訴求焦點上未能回應社會感受的內在侷限。「四通橋事件」提出的政治訴求精準反映當時民眾對動態清零政策及習近平統治模式的不滿,獲得多數民眾認同。相對而言,後續模仿行動未能在訴求內容上反映社會民眾在不同時期的關注焦點。以「新化天橋事件」為例,當前大陸民眾關心的經濟發展停滯、社會保障不足、失業率過高等現實問題都沒有納入訴求內容,相對限制了抗議行動延伸及擴散的可能性。
四通橋事件訴求
反對動態清零,要求政治改革
當前社會關注
經濟停滯,失業率高,社會保障不足
新化天橋事件訴求
與四通橋事件幾乎相同,未反映當前問題
孤勇者抗議與孤狼式恐怖攻擊的比較
孤勇者抗議與孤狼式恐怖攻擊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處,如宣揚政治理念、個體獨自行動、缺乏組織支持、產生模仿效應等。然而,兩者仍應進行區隔。孤勇者抗議以提出政治訴求為目標,未採取傷害他人或影響公共安全的暴力行動,更容易被一般民眾接受,並產生更強的擴散效應。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大陸社會也開始出現類似孤狼式攻擊頻發的趨勢,如2024年3月江蘇省張家港市政府大樓爆炸事件等,雖然目前以個人利益訴求為主,但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孤勇者抗議與孤狼式攻擊的異同
相同點:個體行動、缺乏組織支持、產生模仿效應
不同點:孤勇者抗議不採取暴力行動,更易被接受和擴散
大陸孤狼式攻擊趨勢
2024年3月出現多起暴力攻擊事件
目前以個人利益訴求為主
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中共強化社會控制的影響
習近平上台後,大幅壓縮社會組織性力量的生存空間,並強化意識形態教育、思想控制、言論行動管制、基層社會監控等面向的工作。這些社會控制策略有效抑制了大陸社會力量的組織性行動。然而,社會力量並沒有因此降低表達利益的需求。在中共政權的經濟社會政策未能回應社會真實需求,並持續導致社會不滿情緒累積時,孤勇者抗議成為在缺乏組織性行動條件下,由個體行動者發動的替代方案。
意識形態教育
強化思想控制
言論管制
限制表達自由
社會監控
加強基層管理
孤勇者抗議
個體行動替代
無組織突發性群體事件的增加
近年來大陸也開始頻繁出現各種無組織的突發性群體事件。例如2023年12月在河南商邱寧陵縣爆發的萬人抗爭事件,以及2024年1月在江蘇連雲港張寶山村發生數千人抗爭。這兩起事件都起源於地方政府未能妥善透明地處理中學生死亡事件,並引發當地民眾在缺乏組織動員的情況下集結抗爭。這些事件反映出在社會控制加強的環境下,群眾仍能通過自發性的方式表達不滿和訴求。
1
2023年12月
河南商邱寧陵縣萬人抗爭事件
2
2024年1月
江蘇連雲港張寶山村數千人抗爭
3
未來
無組織突發性群體事件可能持續增加
強力壓制導致反抗意志提高
「新化天橋事件」反映出中共政權對異議分子的強力壓制,可能直接導致民眾提高反抗意志。方藝融自述原本認為自己是溫和左翼,曾參與白紙運動並在網路空間宣傳民主言論。然而,他因此受到中共安全部門的逮捕及審訊,最終斷絕在中共體制內推動溫和改革的想法,轉向採取激進的抗議行動。方藝融提出「與魔鬼是沒有任何妥協餘地的」、「暴政必然可怕,但權威壓不倒人心」等激進言論。這一過程中,中共安全部門的嚴厲壓制無疑是關鍵因素。
1
溫和左翼
參與白紙運動,網路宣傳
2
遭受壓制
逮捕審訊
3
轉向激進
採取孤勇者抗議行動
孤勇者抗議與大規模社會抗爭的關係
孤勇者抗議行動由個體發動,雖可能獲得社會關注,但難以產生長時間、大規模的政治效應。在缺乏適當組織動員機制的情況下,孤勇者抗議事件也不易轉化為大規模社會抗爭運動。然而,孤勇者抗議仍可能在議題構框(issue framing)方面助力群體性社會抗爭的發展。以「四通橋事件」與白紙運動為例,「四通橋事件」提出的訴求吸引了社會關注,為反對清零政策建構正當性,成為白紙運動爆發的重要背景。同時,「四通橋事件」的簡單口號也被白紙運動參與者挪用,促進了運動的政治化。
孤勇者抗議的局限性
難以產生長時間、大規模政治效應
不易轉化為大規模社會抗爭運動
孤勇者抗議對社會運動的貢獻
議題構框:建構反對清零政策的正當性
提供簡單有力的口號
促進運動政治化
社會運動理論視角
從社會運動理論的角度來看,大規模社會運動的出現需要具備特定的內外在條件,包括外在環境存在的政治機會、參與群體內部的動員機制,以及成功的訴求建構及行動策略。在中共政權全面壓制社會力量自我組織能力的情況下,孤勇者抗議並不能為潛在的抗爭能量提供突破這些限制的能量。然而,孤勇者抗議行動仍可能在議題構框方面發揮作用,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大規模社會運動提供思想資源和行動靈感。
政治機會
外在環境提供的抗爭空間
動員機制
組織和調動參與群體的能力
訴求建構
形成有效的抗爭論述和策略
孤勇者抗議的影響與意義
孤勇者抗議行動雖然規模小,但可能在群體性政治抗議行動的發展過程中發揮正面的引導及促進作用。這些行動能夠吸引社會關注,提供簡單有力的口號,並為反對聲音建構正當性。同時,孤勇者抗議也反映了在強力社會控制下,民眾仍在尋求表達政治理念的新方式。這種現象說明當前大陸的國家社會互動關係仍存在來自社會部門的變遷動力,而並非由強勢黨國機器所能單方面決定。
1
社會關注
吸引公眾對特定議題的注意
2
口號傳播
提供簡單有力的抗議口號
3
正當性建構
為反對聲音提供論述基礎
4
社會變遷動力
反映社會部門的自主性
中共政權面臨的挑戰
孤勇者抗議行動的持續出現,對中共政權的統治穩定性構成挑戰。一方面,這些行動表明現有的社會控制系統無法完全抑制民眾表達不同政治理念的能量,也無法防堵新興且難以預期的抗議方式。另一方面,過於嚴厲的控制可能將原本溫和的民眾推向反對陣營,導致潛在反對力量採取更激烈的表達方式。這種趨勢不利於中共政權創造穩定執政的條件,可能加劇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未來,中共政權如何應對這種新興的抗議模式,將是一個重要的治理挑戰。
未來發展趨勢
孤勇者抗議行動的未來發展趨勢值得持續關注。一方面,這種抗議模式可能會繼續演化,採用更多創新的表達方式來規避審查和壓制。另一方面,如果社會矛盾持續加深,不排除部分抗議者可能轉向更激進的行動方式,甚至可能出現類似孤狼式攻擊的極端情況。同時,孤勇者抗議也可能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成為引發更大規模社會運動的導火索。然而,這種可能性仍取決於諸多因素,包括政治機會結構的變化、社會動員能力的提升,以及有效的訴求構建等。
1
創新表達
採用新技術和方法規避審查
2
可能激進化
部分抗議者可能採取更極端行動
3
潛在擴散
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引發大規模運動
結論
孤勇者抗議行動的出現和發展,反映了當前中國大陸國家社會關係的複雜性和動態性。這種新興的抗議模式既是強化社會控制的產物,也是社會力量尋求表達政治理念的創新嘗試。雖然孤勇者抗議本身難以直接引發大規模社會變革,但它在議題構框和社會氛圍營造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對於中共政權而言,如何應對這種新型抗議模式將是一個重要挑戰。未來,孤勇者抗議的演進方向及其對大陸社會穩定的影響,仍需要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
深入探討
分享觀點